巴中文化
請用微信掃一掃
分享
巴中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尤以巴文化、紅色文化、石窟文化、名人民俗文化為盛。
——巴文化源遠流長。巴中是巴人發源地之一,處于巴文化中心區域;肇始于秦漢時期的米倉道是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歷史上為南北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;興盛于隋唐時期的巴中石窟,被譽為“國之瑰寶”;宋元時期,得漢城等與重慶釣魚城合稱“抗元八柱”;修建于明清時期的恩陽古鎮、白衣古鎮具有典型川東北民居風格。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,培育了“忠勇節義、豪放包容”的巴人精神,構成了巴中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。
——紅色文化豐富厚重。巴中作為全國第二大蘇區——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,擁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——川陜蘇區將帥碑林、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——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、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群;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、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、巴山游擊隊紀念館、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等紅色館博、遺址眾多。誕生了“智勇堅定、排難創新、團結奮斗、不勝不休”的紅軍精神,并傳承發展“寧愿苦干、不愿苦熬”的扶貧攻堅精神和“苦干實干、創新創造”的新時期巴中時代精神。建成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條、四川省干部黨性教育基地2個、紅色旅游景區7個,巴中已經成為重要的紅色景區旅游目的地。
——名人民俗文化燦爛多姿。巴中地靈人杰,有宋代杰出的天文學家、渾天儀的發明創造者張思訓;有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陽初;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的劉伯堅;有吳偉仁、韓杰才等“四大院士”。現已建成晏陽初博物館、劉伯堅烈士紀念館,啟動了巴中歷代先賢陳列展布展工作,將名人文化廣泛植入城市文化建設。正月十六登高節、舞蹈《翻山鉸子》、民歌《巴山背二歌》、剪紙、皮影等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,彰顯著巴風巴韻,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——生態文化奠定綠色發展基礎。巴中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,被譽為“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”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6.7%,野生動植物2000多種,其中“巴山水青杠”被鑒定為世界稀有樹種,通江縣被譽為“中國銀耳之鄉”。良好的生態條件,為巴中打好“生態”牌助推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建成4A級景區15個、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,以民俗文化、森林康養、生態休閑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蓬勃興起,山地運動加快發展,綠色品牌、生態旅游強市、綠色生態家園、幸福美麗新村加快建設,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。